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中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欢迎光临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中国史学史(全三册)

分享到:

定价:¥78.00

购买电子书:
  • 主编:  
  •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本印时间:2006年10月
  • 版次:1印次:1页数:1504页
  • 开本:32册数:3
  • ISBN:7-100-04957-1/K•920
  • 主题词:中国史学全三册
  • 人气:440

显示全部后记

              后 记
        ——从《中国史学发展史》到本书撰写

  尹达先生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出版已经整整20年了,这是一本反映当时中国史学出现“新气象”、“新趋势”的著述,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在史学史学科建设方面推出的第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专著。
  1977—1978年,尹达先生决定在历史研究所创建史学史学科研究阵地,着手组建研究室、招收研究生。短短几年的时间,史学史研究室形成规模,研究队伍不仅老、中、青年龄搭配适当,而且研究范围自先秦至20世纪前半段前后衔接。
  1982年下半年,尹达先生与研究室成员讨论制定《中国史学发展史》编写原则,成立编写组,分工编写。经过大约一年时间,初稿基本完成。不幸的是,1983年夏,尹达先生却离开了我们。根据尹达先生对初稿的意见以及有关谈话,编写组继续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由施丁、叶桂生二位先生负责通稿,于当年10月底定稿送交出版社。书前“编者说明”中这样写着:“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尹达同志史学生涯的一个纪念。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缅怀之情!”1985年7月,《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在尹达先生故乡,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此同时,国际史学史委员会通过中国史学会,约请中国史学专家参预编写Great Historians: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国史学会研究决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学史研究室承办,联系人为谢保成”。经与国内30几位专家联系,在半年时间内完成全部撰写工作以及英译事项。词典分为两部,古代的一部名为Great Historians from Antiquity to 180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Greenwood Press 1989);现代的一部名为Great Historians of the Modern Age: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Greenwood Press 1991)。
  然而,在尹达先生逝去十周年刚过,《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出版不到十年、历史研究所成立未满40周年之际,尹达先生创建的史学史研究室被撤销。史学史研究领域新成长起来的一支研究队伍,退的退,离的离,病的病,调的调,参加《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编写的历史研究所成员,自1994年仅有谢保成、赖长扬二人坚守在这一学科阵地。此间,史学史研究室还组织编写出版了一本《新史学五大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
  接下来的数年间,我作为尹达先生在历史研究所史学史学科阵地的惟一学生,以个人微薄之力,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出版十年的时候,推出第一本断代史学史专著——《隋唐五代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目前正在改版增订)。进而,遵循尹达先生关于“研究史学史,不仅要懂古代,还要关注现代”的思想,逐渐对20世纪史学作出力所能及的考察。由于尹达先生自认是郭沫若“私塾弟子”,我曾为尹达先生起草过几篇关于郭沫若的文稿,在《隋唐五代史学》一书之后,在三四年时间内相继推出《郭沫若评传》(《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出版)、《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二十世纪著名学者传记丛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并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华学案》综合卷二(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郭沫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史学卷二(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书。同时,出版了一本史学史通俗读物——《史学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经过上述努力,出国访学归来,对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史学史学科现状进行了解之后,决定在自己退休之前,撰写一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自“史”的产生写至20世纪末。
  在此同时,史学史学科在历史研究所逐渐被重新提起。我的写作设想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当时尚未实行重大课题制)。那时,在历史研究所史学史学科阵地,依然只有我和赖长扬二人。课题立项后,历史研究所渐渐注意到史学史学科队伍建设问题,迄今已接受史学史学科毕业博士生二人,即参加本书撰写的杨艳秋、廉敏;由我招收博士研究生二人,毕业一人,在读一人。
  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写作,到2004年夏课题完稿并通过结项。接着,以一年时间进行修订,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出版20周年之际定稿。
  本书撰写,在指导思想、阶段划分方面基本遵循《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的编写原则,尽量保留书中提供的基本素材,同时结合新世纪史学发展、学科建设情况,尽可能吸收近20年间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作出如下一些调整:
  第一,《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从史学起源写至20世纪40年代末,本书从“史”的产生写至“新史学”兴起,即下限至清末。20世纪史学,拟另作一项课题。
  第二,《中国史学发展史》不是断代史学的集合,而是以史学自身发展的线索进行阶段划分的。本书继续坚持这一原则,着重史学自身发展的演变与趋势,不再以社会形态作为划分史学演变的标准,而是将按时段考察中国史学与按系列考察中国史学相结合,勾画中国史学主流与支流交错发展的实际。在按时段进行考察时,注重史学分支发展、各成系列的特点以及各个时段新发生的史学现象;在进行系列考察时,不失其时间先后顺序,着重于系列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中国史学发展史》一书“重点放在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上”,本书作为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的同时,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史料三者尽可能融汇一起。基础理论方面,对历史、史学、史学史三者的关系与联系作出归纳和区分,概括出传统史学四大基本特点以及史学传统的四大利弊;考察晚清史学,关注“增其新而不变旧”、带有浓重两重性色彩的特征。基本知识方面,利用甲骨、金文以及神话传说,考察原始历史意识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史”由不记事演变为专指“史官”、“史书”以及口述传说与成文纪事的关系,对中国史学起源作出新的探索;皇家修史制度化是中国史学一大基本特点,本书恢复了史学史著述写修史制度的做法;在按时段进行考察中,提出以往史学史著述很少涉及或完全忽视的一些问题,包括汉魏时期史学、经学、文学的关系,中唐至明“文之将史”的倾向、史学通俗化的趋势、校勘、金石、辨伪之学兴起以及佛教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基本史料方面,在一般情况下,本书可以作为史学史学科的史料书使用。
  2006年10月是尹达先生诞辰100周年,奉献此书以为纪念!

                         谢保成
                        2005年11月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该书论述了从“历史”的产生到清末“新史学”兴起的史学发展状况。在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的同时,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史料融会在一起。附录包括三大系列史书成书时间表, 二十四史篇卷及表、志、类传名目表、及基本书目200种。是中国社科院成立以来在史学史学科建设方面推出的第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主要读者为历史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

显示全部目 录

              导 言

一、历史•史学•史学史
  1.历史,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过程
  2.史学,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3.史学史,史学的学科史
  4.本书编写原则
二、如何认识中国史学
  1.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2.传统史学的基本特征
    1)功用趋于政治化
    2)思想日益伦理化
    3)皇家修史制度化
    4)史籍形式多样化
  3.史学传统的利弊得失
    1)“实录”理论与修史实践的矛盾
    2)“经世”、“通变”与“鉴戒”、“垂训”的差异
    3)“史德”与“史才”的关系
    4)考据之学的成就与局限

        从“史”的产生到第一次系统总结

第一编 史学的起源
 第一章 神话传说与历史意识
  第一节 中国神话传说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趋势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中的“史影”
  第三节 神话传说的政治化、历史化
 第二章 “史”向“史官”、“史书”的演变
  第一节 殷商之“史”不“记事”
  第二节 西周之“史”非专职“记言”“记事”官
  第三节 东周列国之“史”始指“史官”与“史书”
 第三章 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
  第一节 成文记事的开端
  第二节 口述传说的流传
 第四章 历史编纂兴起与第一部完备编年史《左传》
  第一节 历史编纂兴起
  第二节 按年编纂的最初成就——《春秋》
  第三节 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左传》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其他历史编纂
 第五章 关于历史与未来的认识
  第一节 春秋中叶以前的感性认识
  第二节 春秋中叶以后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总体特点和深远影响
第二编 中国史学的划时代之作——《史记》
 第一章 司马迁的时代与经历
  第一节 天翻地覆的时代
  第二节 “物盛而衰”的经历
  第三节 传之不朽的“绝唱”
 第二章 《史记》的编纂特点
  第一节 “环北辰,共一毂”的架构
  第二节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的原则
  第三节 “以无数个人传记集合成一史”的成就
 第三章 《史记》的思想构成
  第一节 稽成败之理
  第二节 究天人之际
  第三节 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 崇货殖之富
第三编 逐渐成长的汉唐之际史学
 第一章 断代为史的开端——《汉书》
  第一节 两汉之际思想变异与班氏父子修撰《汉书》
  第二节 《汉书》的成就与思想
  第三节 断代本朝史与断代编年史开篇
 第二章 断代史的延续
  第一节 《三国志》与《三国志注》
  第二节 诸家后汉史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与司马彪《续汉书》志
 第三章 史官建置与皇家修史
  第一节 设官修史制度形成
  第二节 南朝宋、齐书
  第三节 北朝魏书
 第四章 史学范围空前拓展
  第一节 史独立为学,史书独立门类
  第二节 纪传、编年,角力争先
  第三节 反映社会风貌的各类著述
  第四节 少数民族史学崛起
 第五章 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
  第一节 经、史分离
  第二节 文史之学
第四编 承前启后的唐前期史学
 第一章 “正史”独尊与唐初“八史”
  第一节 从诏修“六代史”到设馆修“五代史”
  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
  第三节 南朝梁、陈与北朝齐、周书
  第四节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
 第二章 皇家修史制度化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 系统修撰本朝史的开端
 第三章 史学形成期的总结——《史通》
  第一节 《史通》的撰著与结构
  第二节 《史通》的学术体系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分支发展,各成系列

第五编 《通典》展示的史学趋势
 第一章 《通典》的旨趣
  第一节 创立认识社会结构的新体系
  第二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
 第二章 会要、会典的兴起与变异
  第一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创修
  第二节 会要的续修
  第三节 会典的出现与变异
 第三章 “融会错综,原始要终”的《文献通考》
  第一节 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第二节 《文献通考》的旨趣
  第三节 明代的续修
第六编 修史制度的演变与国史的纂修
 第一章 宋代修史制度与国史纂修
  第一节 修史机构
  第二节 国史纂修
 第二章 辽金元修史制度与国史纂修
  第一节 辽代实录纂修制度化
  第二节 金代实录纂修制度化
  第三节 元代实录纂修制度化
 第三章 明代修史制度与国史纂修
  第一节 修史制度
  第二节 国史纂修
第七编 日趋程式化的纪传史
 第一章 唐史、五代史的纂修与改写
  第一节 两部《唐书》的纂修
  第二节 两部《五代史》比较
 第二章 “各与正统”的辽、金、宋史
  第一节 宋元之际的“正统”论辩
  第二节 辽、金史纂修
  第三节 宋史的纂修与特点
 第三章 “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元史
第八编 编年史中兴与“通鉴”系列
 第一章 《资治通鉴》的编著与特点
  第一节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
  第二节 《资治通鉴》的特点
  第三节 《资治通鉴》的注释与订补
 第二章 《资治通鉴》的续编
  第一节 《续资治通鉴长编》
  第二节 宋元“通鉴”
 第三章 《资治通鉴纲目》与纲目系列
  第一节 《资治通鉴纲目》的特点
  第二节 纲目体系列的形成
 第四章 《通鉴纪事本末》与纪事本末系列
  第一节 纪事本末史书的源起与独立
  第二节 《通鉴纪事本末》的特点
  第三节 纪事本末史书的继续
第九编 三大系列之外的史书编纂
 第一章 私家修史的成就
  第一节 宋代的私家修史
  第二节 辽金元私家撰述
  第三节 明代的私家修史
 第二章 “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第一节 郑樵的为学与著书
  第二节 “总天下之大学术”的《通志略》
 第三章 方域史系列形成与范围拓展
  第一节 展示“大一统”的地理总志
  第二节 逐渐面向社会的记一方之志
  第三节 视野不断拓展的记域外之作
第十编 史学领域进一步扩展
 第一章 校勘、金石、辨伪之学兴起
  第一节 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二节 宋代的金石学
  第三节 胡应麟与古籍辨伪
  第四节 考订辨证类笔记
 第二章 “文之将史”的趋势
  第一节 诏令与奏议单独立目
  第二节 “别集”的演变
 第三章 史学的通俗化趋势
  第一节 记述琐闻轶事笔记涌现
  第二节 话说故事向历史小说演变
 第四章 佛教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
  第二节 佛教史籍门类的扩展
  第三节 佛教史书编纂日趋完备

        古典史学终结 “史界革命”开始

第十一编 从“以史经世”到“稽古右文”的清前期史学
 第一章 “以史经世”的三大史学流派
  第一节 “清学开山”顾炎武
  第二节 浙东史学巨擘黄宗羲
  第三节 学术博大、史论精深的王夫之
 第二章 修史制度与皇家修史
  第一节 修史制度与实录纂修
  第二节 “鉴古斥邪”的“稽古右文”
  第三节 地理方志续修
 第三章 三大系列史书的续修与改编
  第一节 “正史”的续修与改编
  第二节 “三通”与会要的续修
  第三节 编年系列的续修
 第四章 顺康雍时期私史成就
  第一节 明史纂修
  第二节 舆地著述与杂史补考
 第五章 “稽古右文”下的“乾嘉史学”
  第一节 “识小之徒,专门撰述”
  第二节 “兼综条贯,各自成家”
 第六章 古典史学的终结——《文史通义》
  第一节 “逆于时趋”的章学诚
  第二节 《文史通义》的宗旨与体系
  第三节 章学诚的学术贡献
第十二编 “增其新而不变旧”的晚清史学
 第一章 由盛转衰引起的思想震荡
  第一节 社会危机,列强紧逼
  第二节 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第二章 史学格局的变革
  第一节 由国史转向外史
  第二节 由内地转向边疆
  第三节 由古代转向当代
 第三章 “新史学”兴起
  第一节 “新史学”与“史界革命”
  第二节 “新史学”理论体系
  第三节 “新史学”的初步发展与反思

              附 表

一、三大系列史书成书时间表
二、二十四史篇卷及表、志、类传名目表
基本书目(200种)
后 记
  ——从《中国史学发展史》到本书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