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中国)有限公司-百度百科

欢迎光临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返回首页
图书搜索: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赔偿问题(全二册) 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

分享到:

定价:¥48.00

  • 编者:
  • 出版时间:2005年11月
  • 页数:912页
  • 开本:32
  • ISBN:7-100-04659-9
  • 主题词: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赔偿问题全二册
  • 人气:133

显示全部出版说明

《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总序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在程应鏐、张家驹、魏建猷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引导下,半个世纪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形成了求实、创新的风格,一方面着意培养扎实的史学功底,另一方面注意增强创新意识,扬长避短,占领学术前沿。目前历史系已拥有二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
    1982年,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4年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近代社会研究所。2000年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2001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并于同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唐力行教授。目前学科分为三个方向: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下层社会和帮会研究。各方向带头人分别是唐力行、苏智良、周育民。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以转型期中国社会研究为中心,形成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整体中国与区域社会研究相结合。区域史研究是国际史学界的新趋向。我们重点研究的江南区域(含上海、徽州)是社会转型颇具特色的地区。区域社会是整体中国的一部分,是整体中国的细胞形式,解剖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本身就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而且下层民众是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区域社会中的,我们要眼光向下,关注历史上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组织结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以及他们与社会大变动的关系等等,重建社会生活的实态,都离不开区域史的研究。例如《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近代上海黑社会研究》、《旧上海黑社会研究》等区域性研究所构筑的社会实态,都有助于加深对整体中国的认识。我们在进行整体中国研究时,也注意充分利用区域资料,力图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例如《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中国帮会史》、《中国会道门》等。
    二、长时段与短时段相结合。我们认为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开始。无论是区域社会的研究、秘密社会的研究还是近现代社会问题或知识分子的研究,都不能局限于1840年后社会急剧变迁的一百年,而应该把社会急剧变迁的短时段放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较长时段中去加以考察,才能克服传统研究局限于一个较短时段的缺陷,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力度。因此,我们突破了仅仅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迁来考察转型期的社会,而是提出了明清以来中国近世社会的概念,跳出近代史,又回归近代史。如《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又如,对中国近代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其视野展拓到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以来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延续性和阶段性;再如中国近代下层社会的研究,从清初以来游民社会的形成入手,并进而研究鸦片战争以后游民社会组织的变化;至于民间会道门的研究,则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段。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研究也是如此,关于毒品问题的研究一直追溯到鸦片流入中国之初始。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则下延至当今。即便就一个较短的特定时段而进行的具体研究,如《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捻军起义史》等,也是把它们放在历史流变的大框架中,在具体而细微的研究中为其作历史定位。
    三、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研究相结合。传统史学的研究局限于社会上层,而将社会下层排斥于研究的范畴之外。社会下层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下层民众在历史长时段的基本状况与社会大变动时的实态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的?这些研究对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下层民众,诸如农民、市民、游民等阶层,家庭、宗族、帮会、土匪、教门等下层社会组织乃至毒品、卖淫等社会问题,都与下层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知识分子、商人等群体既与社会下层有联系,又频繁地在社会上层活动或直接居于社会上层,通过对于上述各个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全貌,展现转型期社会各类社会群体的分化、重组及其心态。
    四、注意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转型时期的社会研究,是一个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研究课题,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尝试引进新的理论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研究推向深入。如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不是就经济史谈经济史,而是以商人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切入点,从家族制度、商人组织、商业精神等方面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使经济活动变成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对于游民帮会的研究,我们也不是简单地罗列帮会在各个时期的重要活动,而是既考虑到游民帮会的共性,又充分考虑到区域社会的特点对于各地帮会的特殊风貌的深刻影响。对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在把握近代思想发展的总脉络的同时,更加注意知识分子的个性特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原则下,我们充分吸收并运用区域研究方法、社会学、政治学、谱牒学、心理学等等研究方法,使研究路子越走越宽,不断创新。
    在长期的史学研究实践基础上,我们不仅注意史学方法的继承和创新,而且注意培养严谨扎实的学风,从最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以商人作为切入点的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以游民帮会、会道门作为切入点的下层社会研究以及毒品、卖淫等近代社会问题、知识分子的研究,都没有现成的系统整理的史料,大量的工作都带有原创性,需要从最基础的史料工作做起。我们曾经编纂了《明清徽商资料选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等。每个专业方向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有的甚至是二、三代人的积累。我们的不少学术成果,已经为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引用并受到欢迎。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的同仁们辛勤耕耘,成果迭出,正在发扬并发展多年来我们形成的研究特色。为加强与国内外史学界的学术交流,我们在上海市教委和威尼斯欢乐娱人棋牌的鼎力支持下,拟出版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陆续推出同仁之研究成果。希望我们的成果能为史学园地添加几分春色。

                             唐力行
                           2003年12月

显示全部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近60年了。我们需要问:日本政府对走上侵略战争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没有?日本真正汲取了历史的教训没有?
    如果要亚洲人民来回答这些问题,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在人类文明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那样,在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之后,又那么快地否认侵略,且有时还表现得如此地坚决、如此地嚣张。
    正因为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的官僚阶层没有对走上侵略战争道路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刻的反省,正因为日本没有深刻汲取历史的教训,因此本应该早就解决的战争关联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形成了战争遗留问题。
    自1992年王工律师等在全国人大提出《依法向日本提出1931—1945年侵华损害的索赔权利》提案以来,数以百计的历史学家、法学家、律师、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投入了向日本索偿战争受害的运动。至今已有30多起中国人(包括中国香港、台湾人)要求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进行战争赔偿的案件在日本各地法院受理之中,还有一些赔偿案件在美国华盛顿法院、加利福尼亚法院、中国各地法院进入了起诉阶段。
    本书收集了近10年来,中国学者、律师、民间活动家以及部分日本学者研究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追究日本国家战争责任的主要成果。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回顾总结过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促进日本政府纠正对历史的错误认识,让日本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了解真相,敦促日本朝野承担过去侵略战争的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从而以实际行动坚持走和平的正确道路。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人权与人类正义,而不是简单地清算老账。关注战争,是为了和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也出现了某些民族主义倾向,这是应该予以关注的;但我们不能把关注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在东京法庭向日本政府提出赔偿起诉,等同为民族主义。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收录于本集中的论文观点也未必一致,但这些文章和观点可以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在亚洲的历史中,没有第二个国家比日本更虔诚地向中国学习过文明,也没有第二个国家比近代日本的作为更令中国人民感到痛心和刻骨难忘。由于日本政府一直没有正式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真减谢罪,对战争的遗留问题作彻底的诚恳的道歉,并谋求切实的解决,导致这一段历史留给中国人民的痛苦久久不能得到抚慰和平复。现在,尽管时代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但受害者的创伤仍在流血,如果日本不能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受害国妥善处理侵略战争的遗留问题,就必然会给亚洲的未来留下阴影与不祥,甚至会将日本推向与人类和平相对立的境地。
    我们欢迎日本成为一个大国,但它必须是个负责任的大国;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就要从承担战争的法律责任做起。闭眼漠视,绝非解决问题的方法;战争遗留问题解决得越迟,对日本越不利,对亚洲各国也越不利,对亚洲的联合与发展更不利。因此,笔者建议,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应该开诚布公地对战争遗留问题进行认真、全面的检讨,然后进行合作调查,并探讨解决的方法。我们已经看到了日本社会中以知识分子为主流的人群在这方面做出的真诚、艰辛的努力。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期待日本政府能迈出卓有成效的第一步。
    2004年7月8日,在盛夏的季节,中国各地从事对日索赔事业的数十位朋友云集北京,大家对10多年来对日诉讼进行了认真的检讨,我们欣慰地看到,近年来,日本一些法庭的态度已开始有所变化。我们最后通过了《将索赔进行到底——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行动共识与倡议》。我愿意引用其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序言:
    “对日索赔诉讼对于日本是一次机会,是一次卸掉包袱、重塑形象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说,索赔也是为了中日友好,是为了不再发生战争的悲剧。日本能否真正坦诚地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反省侵略战争的罪恶,并切实承担起相应的政治和经济责任,这是对日本民族的良知和勇气的考验,关乎中日关系的未来,也关乎日本的形象和未来。任何歪曲历史真相、拒不承担责任的行径,非但不能抹杀侵略战争的历史,反而只能在旧的罪恶之上增添新的污点,败坏日本国的国际形象。”

                          苏智良
                        2004年9月18日

显示全部作者简介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教育部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社会史、抗战史研究。曾出版《中国毒品史》、《慰安妇研究》、《日军性奴隶》、《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真相》等专著。2003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讲述上海黑社会历史的5集纪录片《海上沉浮》,该片获得200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奖三等奖。
   荣维木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等方面研究。著有《炮火下的觉醒——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史话》、《中国复兴的枢纽》(参与)等以及论文30余篇,其中《谁在制造谎言——评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史观》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作品奖。
    陈丽菲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化典籍系副主任。1991年至1993年赴日本东京一桥大学大学院留学,研修社会史。著有《审美的流动》、《海上枭雄——黄金荣与上海社会》(与苏智良合作)、《罪恶滔天——二战时期日本“慰安妇”制度》(主编之一)等。

显示全部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系列图书之一。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与赔偿问题是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也是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本书即为此方面问题研究的论文集,对所涉及的诸多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发掘。

显示全部目 录

上册
序言                               苏智良
中国领导人关于日本侵华战争及其遗留问题的讲话

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刍议         苏智良 陈丽菲
中日战争遗留问题研究述评              荣维木

东京审判的反思                   何天义
《旧金山和约》的注脚                 王选
《旧金山和约》和“《日台和约》”与美日的“台湾地位未定”论
                          余子道
1952年台北和议中日本利用中国不统一逃脱战争赔偿   曾景忠
日本对亚洲国家战争赔偿立场之比较
 ——以国家间的赔偿为中心             袁成毅

《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批判              王希亮
日本人的战争认识                  藤原彰
对自由主义史观与司马史观的批判          津田道夫
日本右翼势力研究拟议何理
日本右翼思潮与右翼团体史考             林晓光
日本的侵略与日本人的战争观            江口圭一
试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                张跃斌
歪曲历史的“国民运动”                义文

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思考              今井勉
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     郭素美 王希亮
“日本会议”与《最新日本史》            王智新

日军对中华妇女史无前例的强暴
 ——被强奸者远多于“慰安妇”           吴天威
“慰安妇”问题与日本的战争罪责           卞修跃
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略论         苏智良 陈丽菲

二战期间在日本的中国劳工              陈景彦
论战后赴日华工归国及遗留问题            居之芬
被强掳到大阪筑港的中国劳工            樱井秀一
日本强掳中国人的真相                林伯耀
日本企业的战争责任及民间赔偿问题
 ——以制造“花冈惨案”的鹿岛建设公司为例  张艳梅 安平


下册

从国际法看南京大屠杀                新美隆
驳松村俊夫对历史证人李秀英的诬陷          朱成山

日本侵华战争与战俘问题
 ——从内海爱子的观点谈起              洛河

日本觊觎、强占我钓鱼列屿的历史
 ——再质奥原敏雄教授               吴天颖
评析30年前日本政府《关于尖阁诸岛所有权问题的基本见解》
                          鞠德源
世界华人保钓活动大事简录              简兆平

侵华日军驻北平及华北各地细菌部队研究概论       徐勇
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案回顾与思考
                  杨万柱 刘雅玲 陈玉芳

齐齐哈尔“8•4”事件的历史考察            步平
日本是如何掩盖化学战罪行的             高晓燕
关于吉林敦化日遗毒弹的两个现场           赵聆实
依法向日本提出1931—1945年侵华损害的索赔权利(1992年3月10日)
                           王工
中国战争受害者在日本各法院诉讼情况简述        康健
中国战后补偿诉讼中的国际法争论点
   ——个人请求的原则、《海牙公约》精神的复苏  高木喜孝
平民个人受害赔偿的国际法依据与国际惯例简介     姜维玖
论对日民间索偿的相关法律问题            管建强
对日民间索偿法律问题探究               丁伟
战后日本国对被占国的赔偿及相关法律问题评述
                       朱妙春 许峰
中国民间受害者对日索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上海天宏律师事务所对日索赔课题组

战争赔偿:七位著名法学家的观点
 ——关于中国公民李秀梅等诉日本国损害赔偿案和
中国公民刘连仁诉日本国损害赔偿案的法律适用的意见
                      谢怀栻 江平等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进程与走向          张连红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时殷弘等
试论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兼评《中日接近和“外交革命”》发表引起的“外交新思考”问题
                          张海鹏

论题: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遗留问题         苏智良等